世杰之就天下行(系列12):中华文化的幕后推手 张伟慈推动儒家思想
"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弟,次谨信……”走在学校课堂的走廊上,都能听见学生们在朗读着《弟子规》。
不知从何时开始,《弟子规》成为了我国华校的必读经典。
在寻根究底之下,才发现原来《弟子规》在还未走入校园形成风气之前,在东海岸就有一位年轻人早已独自走入校园宣导《弟子规》。
当时是2004年,而那位年轻人,就是大马丹江弟子规教学中心的创办人兼院长———张伟慈。
今年40岁的张伟慈,出生于富裕家庭,家里从事黄金买卖生意。
张伟慈的家教甚严,年纪小小就被家里的老祖母逼着到佛学班上课。当时他少小不懂事,总是心不甘、情不愿地到佛学班去上课。
张伟慈回想儿时,笑着说:"难得的一个周末,想要睡个好觉都不行,一大清早起来又学佛又拜佛的,挺讨厌的。”
不过,就在张伟慈14岁那年,家里发生了巨变,幸福的家庭随着父亲被绑架及惨遭撕票而变了样。张伟慈心里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打击,性格也从活泼好玩,变得沉默寡言。
在父亲往生一年后,家族生意也祸不单行,遇到机场大劫案,整个家族上下乱成一团。
父亲的往生和家族变化,让他更能体会佛学中所提及的无常:"当时,在我的心里就有两个强烈的想法:一、人是无常的,钱财也是无常的。
二、这个黄金生意以后由我当家。是的,那一年,我才14岁!”
在校,张伟慈可说是成绩优越,课外活动更是活跃,也是学校老师与校长所重视的学生。
自问赚钱为了什么?
中学毕业后,张伟慈在吉隆坡修读了一年大学先修班,紧接到纽西兰奥克兰大学报读3年大学商学系,主修金融与经济。毕业回国,年仅22岁的他,便从祖母手中接过家族生意的棒子。接管公司后,张伟慈也为公司做了些改革。当时,心里就只是想着赚钱的事。
为了让公司成长,张伟慈也拼命地工作与赚钱,但是整个过程当中,他并不感觉快乐,甚至有一些压抑和郁闷。
"当时,心里面一直存有一个问题,赚钱是为了什么?有时也联想到,做人是为了什么?”随后,张伟慈想通了上述问题的一半,便把赚回来的钱做一些慈善公益事业,如照顾孤儿、老弱等。
不过,在细想之后,却觉得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:"帮助孤老固然是好事,却也将会导致更多的孤老送过来,这个不是解决问题根源的根本方法。”
教育才是最大慈善
在大学时期,张伟慈接触了很多不同宗教的书籍及传教士,在国外心里感到纳闷时,总会一个人到寺院里静静地坐着,感受平静与自在。
大学毕业后,他看了净空老和尚说的《佛教净土经论》,心里非常喜欢。
那时他才发现,所有的宗教都是教育,佛陀和我们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。
"既然是师生关系,那佛教肯定是教育,一切宗教都是教育!”
他续称:"慢慢地,我终于发觉真正的慈善公益是教育,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们内心的想法、只有教育才能转变大家的思维、只有教育才能拯救这个社会、这个国家、这个世界。
"想法改变了,做法也会跟着变,生活才会变得更幸福、更快乐。”
推广《弟子规》
提倡儒家思想在2000年,张伟慈开始学习《弟子规》。
"《弟子规》是古时候的启蒙教育,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一些原理原则,也是现代人最需要补上的基本做人的教育。”
2004年,张伟慈拿着一本《弟子规》到母校去讲学,开始推广《弟子规》的学说。整个过程遇到了不少障碍,如有人说他到学校"传教”、也有人说他开倒车,更有人说他要"反清复明”,种种的批评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。
直到今天,十多年过去了,有幸的是全国的家长、老师、孩子们都普遍地认识了《弟子规》,并接受华人的儒家思想文化。"我一直以来,都以三大元素作为核心价值。一:榜样;二:教育;三:风气。作为老师与前辈必须以身作则,成为学生与后辈的榜样。之后,再透过教育,以点、线、面,各个角度渗透各阶层,以达到教育的最高效用。”
他解释,一旦榜样与教育的效应发酵,将会带起风气。
"比方说,一个国家总人口只有100人,其中有95人都不乱丢垃圾,其余的5个人他们就不敢乱丢垃圾。纵然他们想,但他们也不敢,这就叫‘风气’,不乱丢垃圾的风气。”
在推广《弟子规》之时,张伟慈也特别推崇《论语》。他认为,《弟子规》是启蒙教育,如果不懂《弟子规》里面的内涵,《弟子规》也会被学死或学偏。
至于《论语》,则是教导我们智慧,让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好人。
"换句话说,《论语》是《弟子规》的精神内涵,《弟子规》是《论语》的外在呈现,二者互补相济。”
规定家长学《论语》
丹江设有教学部,主要有学前幼儿园班及小学班。
现在幼儿开一班,小学开两班,每周上5天课,每天3小时半,课程概括了读经、习劳、技艺及户外学习等。
此外,张伟慈更硬性规定来丹江上课孩子的家长们,每星期最少要学一次《论语》。
所谓的"硬性”规定就是说家长如果不来学习,丹江会劝退家长及他们的孩子,然后他们的名额会由候补的学生补上。
张伟慈笑着说:"现在想一想,我小时候是老祖母逼着我上佛学班,现在是我逼着家长上《论语》。
"丹江的家长开始学习《论语》时都是脸黑黑的,心不甘情不愿。现在好多了,家长们开始有些笑脸。有时我在海外授课,有些家长也会询问为何没有在丹江授课。家长们的支持,我也感到非常欣慰。”
成立丹江弟子规教学中心
2007年,张伟慈便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企业家,于是共同成立了丹江弟子规教学中心。
"丹江的第一天运作是在2008年3月1日,也就是我老祖母往生后的一个月。一开始,我们这些主干们就在丹江做了两件大事。”
第一件事,张伟慈筹办了一家"随缘”性质的素食馆,每周开放六天招待大众,提倡吃素戒杀、养身也养心的风气。这个决定在开始时,并不被社会各人士所看好,而且有者更是打赌说只能撑3个月,或半年,最迟一年包倒台。
"不过,幸运的是丹江素食馆到今天已经6年多,每天到这素食馆吃素的人大概有5、600人,每逢初一、十五时,更有1200到1300人到来捧场。现在只要有特别的美食,都会发短讯给大众,提醒他们到来。”第二件事,在全国弟子规老师里,录取了20余位到丹江上课培训一个月。
一个月后,从20余位老师当中筛选了8位,并派送他们到中国安徽庐江汤池小镇去受训。这也是大马第一批到中国受训弟子规的老师。
过了一年多、两年,大马弟子规正值"高峰期”,全马都掀起了"弟子规”潮。
刚好那时,中国庐江的教育基地,"马来西亚庐江文化教育中心”也转移大马。
那时,虽然丹江才开始操作,但张伟慈也兼顾庐江中心的第一任执行长,主要是协助庐江中心的成立规划等。
庐江中心成立不久,张伟慈就功成身退,辞掉执行长一职并回到自己的老家,丹江。
"中庸”具深层意义
对于最近在大马兴起的"挺中庸,抗极端”的运动,张伟慈也有些意见。
"中庸思想源自儒家思想,但所谓的中庸并不表示温和或中间。中庸的‘中’代表‘善’,表示出发点必须来自善意。而‘庸’则代表‘巧’,是巧用方法的意思。”
他举例,父母透过体罚来惩罚小孩,所用的方法可能会被狭隘地定义为‘极端’,但这并不表示父母不中庸?"与其说挺中庸,我觉得抗极端更来得直接。”
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体验古人的智慧,张伟慈也创办了HappyMove好人好事快乐网。
他透过网站与媒体渗入年轻族群,也办了两场公益微电影比赛。
第一届微电影主题是"好人好事”,主要是想让更多的人,尤其是年轻人参与,构思、编导、拍摄更多的好人好事。
第二届的主题则是"我是谁”,由Happymove制作总监叶准准导演所构思。主题灵感来自首届主题"好人好事”的延续,让大家来思考到底是"谁”在做好人好事,自己真正的身分又是什么?
第二届比赛更吸引到更多国外的参赛作品,尤其是中国和台湾参赛作品,水准、素质、内涵更是越来越高。"此外,在北京的张贞姝导演也拍了一系列的德育教材纪录片等,还获了三次奖。她的作品很正面,很令人感动,在全中国大陆近200家电视台都播映过,非常难得。
"丹江的另一位年轻导演Alex也善于拍摄一些感人的温馨微电影。他的代表作《我的垃圾爸爸》红透半边天,面子书转载超过100万次。由此可见,这电影媒介宣传面相当的广,不可忽视。”
受邀到中国与海外授课
由于中国曾经历文革,许多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在文革当中被消灭。庆幸来自中国的华族先辈来到大马时,仍然保留了中华文化,并且传承给下一代。
"丹江办了好多场《论语》读书会,马、中、泰、菲、新各个国家我们都讲过《论语》。尤其是中国大陆,近年来有一股国学热,习近平主席也大力呼吁复兴中华文化。而‘复兴中华文化,培养道统人才’就是我们丹江的宗旨目标,简单之极,而任重又道远。”
他说,所谓复兴,那是接上断了至少三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。
"而今天,我们中华经典也看不懂了,为什么呢?因为经典都是以文言文来记载,尤其是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,也被人们疏远了。”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