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營運附加價值‧中小型企業永續經營
提高營運附加價值‧中小型企業永續經營
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,面對目前百物上漲局面,應如何加強本身的應變能力,提昇企業附加價值,克服障礙和迎接挑戰?
-
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,面對目前百物上漲局面,應如何加強本身的應變能力,提昇企業附加價值,克服障礙和迎接挑戰?(圖:星洲日報)
-
蔡兆源:"在推行消費稅前,政府為中小型企業和工業提供1億令吉的軟件,培訓員工的費用也可獲得補助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-
鄭己勝:"今年中小型工業經營者面對大挑戰,包括水荒,若要繼續求存和發展,必須採取有效營運策略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-
廖俊亮:"消費稅的實行將是零售業經營者面對的一大憂慮,消費大眾可能不願意多付消費稅而導致購買力下降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-
梁家興:"根據中總去年下半年大馬經濟狀況調查報告,有87%的受訪者認為,營運成本高漲,讓他們難以生存發展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-
雷智雄:"政府每年都推出外勞人頭稅、執照等新措施,往往增加業者的營運成本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-
張啟揚:"我國要邁向知識經濟時代,依賴外勞無法為我國引入技術,反而會深陷在更嚴重的問題之中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-
阿拉勿丁:"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,需更多的創意和革新,不能只靠低廉成本運作,應設法提高附加價值,為員工打造高收入環境。”(圖:星洲日報)
合理化津貼措施、汽油、電費調漲、最低薪金制的實行,以及將於明年實行的消費稅等舉措,給國內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界經營者帶來不小的衝擊,業者如何應變、克服挑戰、提昇競爭力,值得關注和探討。
《星洲日報》和《星洲網》聯合舉辦"百物上漲圓桌會議”,通過首相署經濟策劃單位代表和各領域代表的就事論事,互相交流探討,也藉此機會促進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瞭解和互動,尋求雙贏甚至多贏的良策和方案。
除了百物漲價導致各項營運成本提高,與會的代表也提出合理化津貼措施、外勞政策、人力資本、綠色科技政策、中小型企業和工業轉型等相關議題。
創意革新、建立品牌知名度
本地企業界領袖認為,中小型企業經營者,在百物上漲環境中,必需未雨綢繆,進行未來規劃,才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。
他們認為,相關應變措施和永續經營,應概括進一步打響公司的品牌知名度、善用資訊工藝科技,以先進機器設備取代人工或人手操作,致力拓展生產力和競爭力。
他們表示,只有展開更多創意革新步驟,設法提高營運的附加價值,不要一味只靠低廉成本運作,才是中小型企業成功發展的的王道。
一些代表認為,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,應該配合於明年4月實行的消費稅,棄用人手記賬,積極開展電子商務交易,以迎合消費稅時代的來臨。
中小型工業面對的困境
他吁吁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轉型發展,以資訊工藝科技和機器,取代人工或人手操作,提昇生產力。
"如果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的運作還是使用人手記賬,明年4月一旦實行消費稅措施,業者將會面對更多問題。”
他說,人力資本方面,培訓員工應該是一項投資,不是開銷;然而,有中小型企業或工業經營者不明其中道理,往往認為培訓人力是一筆開銷。”
廖俊亮指出,零售業者面對的問題,主要是購物中心管理層調高租金,業者因此只好去尋找最便宜的貨品,以及致力降低營運成本。
"我們需要許多人力資源,包括利用人源開拓銷售網,因此,必須在人力資源的成本開銷,進行很大的投資。”
他說,消費稅的實行,也將是零售業經營者面對的一大憂慮,消費大眾可能不願意多付消費稅而導致購買力下降。
蔡兆源指出,在推行消費稅前,政府為中小型企業和工業提供1億令吉的軟件,培訓員工的費用也可獲得補助。
梁家興指出,根據中總的2013年下半年大馬經濟狀況調查報告,有87%的受訪者認為,營運成本高漲,讓他們面對難以生存發展的問題,因為這些企業,大部份以國內市場為經營導向,如果把額外成本轉嫁給顧客,將造成物品無法銷售。上述調查報告的受訪者,有80%為中小型企業經營者。
雷智雄指出,除了面對成本暴漲的問題,我國也面對人才外流問題,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刊登招聘廣告,往往沒有人前來應徵。
鄭己勝指出,中小型工業的營運以外包和合約性質為主,當汽油費和電費上漲,以及實行最低工資制度,將會造成生產成本提高。
"今年是中小型工業經營者面對大挑戰的一年,面對的問題還包括水荒,若要繼續求存和發展,則必須採取有效營運策略。”
應加強設備和人力資本投資
阿拉勿丁認同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應該設法轉型的做法,他表示,業者應加強設備和人力資本的投資,進而致力發展成為大型企業。他說,政府在這方面扮演的是支援的角色,而非提供政府津貼。
"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,需要更多的創意和革新,不能一味只靠低廉成本運作,應該設法提高附加價值,才能為員工打造高收入的環境。”
人力資本的投入
除了營運成本高漲,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是否應該依賴外勞、外勞政策讓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的經營無所適從等相關課題,也在此次會議熱烈討論。
蔡兆源指出,大約4年前,私人界向政府建議,應根據依賴外勞的比率,決定人頭稅的數額。換言之,如果一家公司大量僱用外勞,它須支付較高的人頭稅,通過這種做法,讓業者逐步減少對外勞的依賴。
"當時,私人界的建議還包括政府應把所徵收到的人頭稅,設立一個基金,由公私領域人士一起管理。私人界認為,這些都是值得政府考慮的建議。”
鄭己勝認為,有關外勞的措施,應該更加迎合本地實際情況。
雷智雄指出,在招聘外勞方面,政府每年都推出新措施,包括新的人頭稅、執照等,這些新措施往往增加業者的營運成本。
"我們僱用的外勞,在這裡工作5至7年後,已經是技術熟練員工,如果他們的准證不獲延長,以繼續在這裡工作,那等同是我們在為其他國家培訓熟練員工,這些員工回國之後,甚至還可以當上二手承包商,因為他們已經熟悉相關的作業程序。”
蔡兆源補充道,有關續約的期限已經延長至10年。
張啟揚認為,我國要邁向知識經濟時代,人力資本很重要,依賴外勞無法為我國引入技術,反而會深陷在更嚴重的問題之中。
"不論外勞的工資多麼低廉,其他國家還是有更加低廉的人力資本;很多外勞就是因為我國的工資比他們國內的工資高,才會選擇到我國工作。一味依賴低廉的人力資源,絕對不是好的辦法,培訓員工、提昇其附加價值,才是長遠和具有願景的投資。”
梁家興認為,勞工密集的行業,若要轉型為資本密集,需要政府提供支援。
"大學所進行的研究,可以協助企業和工業取得發展,以台灣為例,大學與企業界有密切的合作關係。”
蔡兆源透露,教育部與大馬廠商聯合會(FMM)有合作關係,後者為技職學校的畢業生提供實習機會,教育部也希望其他團體可以提供協助,讓學生有實習的機會。
建立品牌知名度
中小型企業和工業經營者,應如何提高本身的附加價值,面對百物上漲的挑戰?與會者認為,建立品牌知名度是可行步驟之一。
張啟揚指出,百物上漲,是發展中國家成為先進國過程中的"必要的惡”,然而,代工生產和輔助工業的製造商,往往因為缺乏本身的品牌,而蒙受最強烈的打擊。
他說,一家企業的經營者,覺得它陷入困境,在於無法控制本身的"命運”。然而,他說,本地的製造商和供應商,必須緊記的是,他們必須建立起本身的品牌和知名度,才能在交易的過程中佔據主導位置。
"一旦你建立起本身的品牌,你在交易的過程中,就不會被輕易取代。因為你將是獨特的,這使得對方需要你,多過你需要他們。”
"只有提昇本身的企業商品定位,才能取得發展,否則我們將永遠在政策的改變和經濟的衰退中,成為當中的受害者。”
鄭己勝指出,中小型企業主要是做代工和輔助工業,往往沒有和採購商談判價格的籌碼。
鄭己勝和廖俊亮在會議總結環節時,皆認同建立品牌和定位的重要性,並表示無論是連鎖業或製造業,都應該逐步建立起本身的品牌和知名度。
鄭己勝認為,品牌的建立將是中小型企業經營者規劃未來的重要部份,而有完善的未來規劃,也是中小型企業在百物上漲局面中生存的重要關鍵。
提倡電子商務交易
廖俊亮在分享連鎖行業面對百物上漲,如何迎向衝擊的問題時,提到了電子商務交易(E-commerce)的重要。他認為電子商務交易有助於節省營業店面的租金,以及有助於開拓新的銷售渠道。
他指出,電子商務交易的經商模式,在中國的發展很蓬勃,而它所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,除了節省租金和接觸更多客群,也能跳過中間商,將產品和服務直接帶給消費者。
"在我國,這還是相當新的經商模式,但目前已經有人在做了,且做得很不錯。電子商務交易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經商模式。”
阿拉勿丁指出,現今"網絡店面”所售賣的產品,其價格比實際店面低廉,而且產品種類更為豐富和多元;蔡兆源說,一些人甚至已經使用手機社交軟體"微信”來經商,使得社交軟體間接成了"網絡店面”。
張啟揚認為,電子商務貿易的出現和盛行,將會對傳統店面造成強烈衝擊。
"電子商務貿易的出現,將迫使各領域不得不紛紛冠上‘E’的字眼,以避免被淘汰,如今即便是鄉下小店,也免不了在這種潮流中被推上全球的競爭舞台。”
節省能源綠色科技
梁家興在會議上提出"節能省電”之道,藉綠色科技幫助中小型企業經營者節省開支。他說,中小型企業的開支削減,可以從小處著手,最簡單的方式是調節冷氣溫度。
"一般辦公室的冷氣溫度會調在25度左右,只要我們稍微調高,就能達到省電和降低開支的效果。”
他強調,政府應體諒中小型企業經營者在百物上漲環境中所面對的困境,並應主動提出電費優惠政策,例如中小型企業在使用特定程度的電力後,可以獲得折扣。
另一方面,蔡兆源也分享其友人的經驗,他指出,利用綠色科技如生物質量(biomass)進行發電,據悉能夠節省高達40%的開支。
主持人:拿督蔡兆源
與會者:馬來西亞中小型工業公會會長鄭己勝、馬來西亞品牌協會會長拿督張啟揚、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央理事暨商業組主任梁家興、馬來西亞創業促進會總會長拿督雷智雄、馬來西亞連鎖協會會長拿督廖俊亮
受邀嘉賓:首相署經濟策劃單位宏觀經濟組主任阿拉勿丁和其助理陳家強
列席者:星洲日報總編輯卜亞烈、星洲日報副總編輯戴秀琴、世華多媒體有限公司市場及銷售總經理謝念芳(星洲日報)







